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高中英語 > 一個月內讓英語聽力有顯著提高

一個月內讓英語聽力有顯著提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無論是短時間還是長期要提高英語聽力,把自己浸泡在英語聽力環境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國內很多同學的障礙就是暴露在英文的機會仍然不多,接下來小編爲大家整理了高一英語學習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月內讓英語聽力有顯著提高

經常聽到有學弟學妹問:我該不該聽寫 TED 來鍛鍊呀?我多買幾套雅思真題能提高麼?

對於要去應試的同學,我強烈推薦你去做題爲主,畢竟題目圈定了範圍,投入產出會比較高。

而若是想認認真真提高聽力,並且已經投入了不少,但感覺自己收效甚微的,或許以下的方法可以幫到大家。

  首先,收效甚微的原因大致可歸結爲:

1. 聽的不夠多。每天投入15分鐘肯定不算多,建議大家無論是什麼水平,爲了保持好感覺,一天滿打滿算的聽力時間控制在2小時內。

2. 光做到聽2小時了還不夠,重要在“每天”聽,日積月累的道理很簡單,但實踐起來很少人能一如既往貫徹下去。

  於是到底要如何改進呢?

把以上兩個原因變成否定意義,即:每天聽至少2小時。

然而現實肯定不允許我們專門抽出時間來連續不斷聽2小時,所以抓住碎片化時間很重要。

無論是短時間還是長期要提高英語聽力,把自己浸泡在英語聽力環境中是必不可少的。在國內很多同學的障礙就是暴露在英文的機會仍然不多,英文只在上課和考試的時候用,這就導致了大家英語聽力始終養成不了自己的習慣和方法。

對此請大家牢記“把自己活變成英國人or美國人”,聽 TED 嚴肅演講、聽 WSJ 的國際新聞、看卡倫秀、看老友記、上 Coursera 公開課,只有這樣才能從點點滴滴掌握英文的奧祕。

無論你現在水平如何,從點點滴滴要求自己都是最明智的做法!

  大家可能會問:

如果我學英語只是去留學,對我來說是不是“把自己活成書呆子型學霸”就夠了呢?

如果我只是想學着玩,多交幾個外國朋友,是不是“把自己活成能和外國人正常溝通的國際友人”就夠了呢?

如果我只是想考過六級拿高分,那我是不是“把自己活成六級復讀機”就可以了呢?

這樣的思維是典型的片面思維。

大家回憶下身邊一說英文就很自信的同學,他們有哪些是隻聽四六級,只看權利的遊戲,只聽TED其他節目都不聽的呢?爲什麼他們聽力好,因爲他們明白越往高階走,應試訓練下的聽力就越不起作用。

“襯衫的價格是9磅15便士”你夢話都有可能說出來,但真的去國外買t-shirt,店員說我們的t-shirt有the loom valueweight t-shirt, long-sleeve t-shirt, unisex t-shirt…..你要哪一件,你分辨得出麼?

或者是介紹你穿的t恤, 你穿的是 polo-shirts,能立馬就反應得到這個詞麼?或者參加外國同學的 party,開口就是 'I feel so delighted with Sally' s invitation which has greatly mitigated the gap between me as a Chinese and you guys here' 這麼一句從句+academic 詞彙的話麼?

以上反面教材同樣來自我本人。我曾經長期“自大”地認爲,學術英語纔是英語界最尊貴的語言,學會了以後,長篇 reading 都能讀懂,什麼日常交流豈不是小菜一碟?直到在劍橋讀書期間,看到美國室友聽完我2個 'which' 後小眼珠子轉了一圈,隨後勉強擠出一個“yes….”的假笑時,才明白自己以爲高級的學術英語其實很難應用在日常交流上。

而每當美國室友和她閨蜜聊天得正火熱時,我也總感覺似乎每個單詞我都會懂,但她講完我就沒什麼印象了。歸根到底,還是接觸的領域長期太單一,以至於忽略了日常的理解。

既然這回的主題是提高聽力,爲什麼我在這裏強調了表達方式多樣性的重要程度呢?因爲這樣才能使英語聽力學習成爲一件有趣的、能堅持下去的事。

不僅僅是因爲材料越豐富大腦就會覺得越有趣,就如學習專業課一樣,長期專注在一門上,大腦容易感覺疲倦,效率越來越低。自己在聽力提高上獲得的獎勵越來越少,最後很多計劃就都不能堅持下去了。我認認真真反思了下自己縮小聽力材料範圍的每日訓練實施情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經歷層出不窮,也是很有遺憾的一件事。

  回顧一下,想要提高聽力的前提是務必做到以下兩點:

1. 每天聽至少2小時。

2. 材料涉及範圍涵蓋:學術、新聞時事、文化(脫口秀、散文小說有聲書)、應試。

OK,既然我們知道了要多角度地吸收聽力材料,那麼具體怎麼實施呢?

  一、輸入

⭐Tip 1: 用好手機裏的應用

強推:

· Podcast

· 喜馬拉雅FM

· 網易雲音樂相關電臺

· Edx

· Coursera

喜馬拉雅與網易雲的詳細推薦已經在往期推送裏寫過了,大家可以自行翻閱。Podcast 給大家推薦這些頻道:

1. 學術/科普/嚴肅演說類

自己覺得尚無法和外國人正常交流的同學可以從比較基礎的材料開始,學術的成分可少點,個人比較推薦一些英文主播帶讀解釋的節目。

水平較高的同學可以考慮嘗試下:布魯金斯學會 Brookings Broadcast

2. 日常/故事/生活類: BBC Radio 3 The Essay。

這一類難度普遍沒有學術類那麼誇張,可以廣泛適用於所有水平的同學。

3. 新聞類:The Economist Radio

4. 課程類:The Economic View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ip 2: 用好碎片時間

排隊、在路上走等時間都是寶貴的學習時間,與其一遍又一遍看那些早就熟悉的風景,不如利用起來認真磨磨耳朵,不然時間很容易被時間黑洞吞噬掉。那如何利用好碎片時間呢?

1. 買一個降噪功能好的耳機,不要嫌貴。用便宜的普通耳機帶來不了什麼效果,這點錢投資一點都不虧。

2. 下載好專門爲走路或等待用的聽力材料。

適合走路聽的材料有一個特徵:不需要你太花精力思考,純粹是爲了保持語感的材料。

那最適合的有哪些呢?個人覺得聽自己聽過很多次的音頻最好。可以是美劇電影臺詞片段、名人演講、新聞播報等。

⭐Tip 3: 別弄得過分豐富有趣,降低刺激閾值

爲什麼在開始強調豐富,在這裏又看似自相矛盾地提出別“過分”豐富有趣呢?那是因爲大腦非常善於給我們的行爲找正當理由,而且隨着年齡越大,這個能力就會提升,甚至到後面自己的意識不到。

爲了逃避學習,去看知乎一大堆高票回答,然後心安理得地說自己這也在學習,其實只是快速看了一堆高贊答案,點了收藏和感謝,讓卻很少複習和做筆記。長期以來,就會形成信息過載,自己明明越來越被知乎的豐富內容所吸引,閱盡一大堆大神回答,自己卻什麼也沒學到。

聽力也是如此,如果這周看老友記+卡倫秀,下週看權遊+the night’sshow,下下週再變個花樣,那同樣效果會不好。

那麼該如何把刺激閾值穩定在一箇中庸的 level 呢?

1. 沒視頻的好於有視頻的。

2. 至少1個月內的材料是一個系列的,即 The Economist Radio 起碼一個月都是堅持聽的,不可半途而廢。

3. 同樣的材料,如 TheEconomist Radio 同一期,重複聽一個星期左右。

  二、輸出

可以用練習口語來倒逼自己的聽力,畢竟口語好的人聽力肯定不會差。

最後,貴在堅持非常重要!第一週的每一天都可能會感覺很難熬,這時我一般會想:聽力提高是一座山峯,如果現在感覺筋疲力盡,可以休息一下繼續學,每一步前進都是一個積極的反饋。

但如果這時去刷個知乎“學習下”,那不就是在登上路上後退了麼?這麼不理性的墮落行爲我可不想多幹,以前因爲錯誤的方法“墮落”了那麼久了,現在就得對自己狠一點!

👉總結重點:

1. 學習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 每天至少2小時

3. 學術+文化+新聞+應試材料輪着來

4. 務必務必務必減少自己的刺激閾值

5. 碎片時間是保證自己至少不進不退的好方法!

看完這篇文章就抓緊去練一練吧,不要只讓它躺在你的收藏夾裏哦!你還有哪些提高聽力的好辦法,學弟學妹們可以來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