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言學習 > 德語學習 > 留學去德國還是美國?這是個問題...

留學去德國還是美國?這是個問題...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4W 次

導語:很多德國人詬病德國大學的模式複製美國大學。一方面,美國確實是世界上領先的科學國家;另一方面,令人驚訝的是,在德國知識分子中的反美國化主義者則紛紛認爲,德國大學才應該占主導地位。那麼德國大學與美國大學究竟有何相似及不同呢?

留學去德國還是美國?這是個問題...

 

美國不僅有着難以被其他國家望其項背的諾貝爾獲獎人數,哈佛、斯坦福和耶魯等頂尖大學也領先國際排名。但是美國也有着許多一般的大學,且學習時間普遍較長,輟學率也很高。當然,根據一些所謂的排名和標準,美國確實是世界上最好的大學國。經對比會發現,美德之間有一些驚人的相似之處,但也有嚴重的分歧。這些相似處與不同處或衆所周知、或常被忽視。

 

Same? Same?

畢業年限

想在德美兩國取得學位證,可不止像在中國,四五年的時間就夠了。學習時長在德國和美國大約會超出正常水平的一半; 新生中大約三分之一從未獲得學位。

在美國,從2009年秋季開始,在四年制學位授予機構取得學士學位的首次全日制本科生,其6年畢業率爲59%。也就是說,在2009年入學的學生中,有59%的人在2015年完成了學士學位,因此六年制畢業率爲59%;而私立非營利機構的這一畢業率爲66%,私營營利機構爲23%。

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在2012年這一年,美國的畢業率爲39%,略高於德國(31%)

 

教育財政支出

兩國教育財政支出的標準都爲國內生產總值(BIP/GDP),一般是國內生產總值的2.5%~2.7%會用於大學中的研究和開發項目。

 

學生與科研人員比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統計,在德國的大學中,平均一所大學的12名學生配比一名科研人員,而在美國,則是每16名學生配比一名科研人員。兩國的配比相似。

 

領導班子

現在德國的大學似乎正在接近美國的模式:美國的公立大學校長不是由大學成員任命,而是由外部的大學理事會來任命;大學理事會的成員則由公立大學所屬的州立政府任命。而在私立大學,校長通常是從校友和捐助者的隊伍中選出的。

 

Different!

時長

在美國公立大學中,完成名義四年學士學位的學習時長是中位數,爲6.2年;而私立學校爲5.3年 在普林斯頓大學或哈佛大學等頂尖大學,超過95%的學生在六年內畢業,但即使在伯克利大學或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這一比例也低於90%。那些排名60以後的大學,這一數字更是幾乎沒有超過75%的。

通常在美國讀完沒有碩士學位的博士學位課程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直博”),平均需要7.5年; 畢業生平均年齡33.3歲,略高於德國(32.8歲)。 畢業十年後,美國有56.6%的人獲得了博士學位。

 

學生出身

在德國和美國,來自小康家庭的孩子有較高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是德國從事學術的後代比例更高:在美國,後代比父輩中的學者數量高出76%,而在德國甚至可以達到131%

 

財政來源與投入效果

在美國,聯邦州政府起着更大的作用,因爲各州擁有不同的贊助機構。而在德國,儘管各聯邦州有一定權力決定教育相關政策,但“胳膊擰不過大腿”,一旦國家有方向性政策,大家最終還是要趨向一致

德美科學系統(包括更重要的德國非大學公共研究機構)的研究成果也是相稱的:2005年,德國的研究產生的科學引文索引中,引用的出版物佔8.4%;而獲得了相比於德國4.5倍的研發支出的美國,這一數字是30.8%

 

人員結構

美國大學近一半的科研人員都是教授,其中三分之一左右是助理教授,他們大部分不是“終身職位”,最後如果得到肯定的評價,就可以獲得永久職位。

在德國,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學者是教授。拿一個較爲年輕的德國同行與美國同行相比,當人家美國同行已經擁有第一(助理)教授職位時,德國年輕人通常還只是助教或只有定期合同——他們大多隻有很少或沒有教學義務。 由此可見,在德國大學,要想晉升爲教授比在美國更爲困難。

 

高校與就業制度的聯繫

德美高校的另一個根本區別在於大學與就業制度之間的關係。美國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會找工作,只有少數回到大學學習,獲得更高的學位。即使是回到大學,很多人也會選擇換專業,讀法律或者是醫學。因此比起德國幾乎不可換專業的死板,美國畢業生職業資格的認證體系程度遠遠超過德國的畢業生。

德國會做許多大學以外的職業培訓,而在美國,職業培訓是由社區學院的兩年制課程完成的。 這些佔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的近40%。 只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學生獲得副學士學位,大多數人都在尋找實際的工作。

 

大學類型

總的來說,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比德國的體系更加分化,德國大部分學生都進入了兩種高等教育機構——大學(Universität)和專科高等學校(Fachhochschule)。在包括德國最知名的大學在內的282所研究型大學中,有大約490萬大學學生,佔比爲28%,而另有很大一部分人去了專科學校。

但在美國,學生的選擇還要多:他們會選擇國家(研究)大學,碩士院校,地方大學等多種高等院校類型。

 

私立學校

私立大學的重要性是兩個制度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之一。在美國,74%的學生來自州立大學(即使幾乎全部是公立社區學院,也有62%)。在全國範圍內,領補助金學生的父母平均收入不到35,000美元,比例爲29%。在前30所大學中,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伯克利分校的領補助金學生佔比比平均水平還要高,分別爲37%和31%,這可能是由於亞裔貧困但教育程度較高的學生的比例很高。 相比之下,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私人名牌大學以及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和佐治亞理工大學等的領補助金學生的比例只有11%到14%。也就是說,在美國,窮人一般都不敢老想着上名校的!

 

在德國,QS排名靠前的學校大部分爲公立學校,很多公立學校纔是一流大學。所以讀一流大學對德國的普通家庭,甚至是貧困家庭來說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夢。當然,一些比較好的私立大學如WHU(奧拓貝森商學院)在QS全球MBA的排名中也很靠前。

(圖片來源TOPUNIVERSITIES)

 

學費

德國和美國大學之間最引人注目的(也許最難追上的)差異可能就是財力了。 2017年,美國每學年的學費約爲30,000美元以上,約折算爲21萬元人民幣這只是學費!算上生活費、學雜費之類的,父母不是年薪百萬,就不要幻想在一線城市讀一流大學了...

除去獎學金和政府補助後的美國大學淨學費一覽

( 數據來源: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Integrate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Data System (IPEDS), Fall 2015,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ponent and Winter 2015-16, Student Financial Aid component)

 

德國公立大學基本不收學費(註冊費80-300歐),即使是收費的州,學費也僅僅是1500歐(約合人民幣1.17萬)私立大學學費在7000-10000歐不等(約合人民幣5.5-8萬)。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美國人認爲,公衆教育“無爲”的觀點是虛幻的。實驗室和圖書館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你得支付才能得到它。

2001-2013德國赴美學生連年減少,高昂的學費讓美國不再吸引德國學生

( 圖片來源: Die Welt)

 

諾獎數量

美國在2000-2017年間共有116人次獲諾貝爾獎,而德國則只有11人

這也是爲什麼德國急於向大西洋對岸的美國學習的原因——美國的諾獎“中獎率”高得驚人。

諾獎分佈圖,顏色越深,獲獎人數越多

(圖片來源: Wikipedia)

 

看了上面的德美高校大對比,你是否自己心裏已有了一杆秤?別急,先來看看德國網友的評論,找找共鳴吧↓↓↓

Internationale Hochschulrankings sind uninteressant für Studierende.

——Katharina Kunz

(來源:oxbridgebewerbung)

世界大學排名對學生來說沒意思,評級中根本沒有對於學生來說比較重要的如教學條件、飯菜可不可口這些項目。

 

(截圖來源:gutefrage)

大學=體驗,跟隨/發掘/培養興趣,不是職業培訓。他由小課、基礎課、俱樂部、各種活動、運動、團隊、宿舍、學院構成。有點像高中的延續,並增加了很多要做的事情,而且有很多選擇。在美國要掏成百上千的美金,所以我寧願在德國大學做職業培訓,四捨五入就是不要錢吶!

 

(截圖來源:gutefrage)

想將來在哪工作就在哪兒讀書唄。只要能學到真本事,其實在哪兒無所謂。

 

德國還是美國?這是個問題!德國性價比高,大學之間沒有很大的等級差異,而且可以假期周遊歐洲;美國雖費用昂貴,但學校的經費充足。在德語君看來,其實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另外,並不一定選擇一個就一定要放棄另一個,德國網友就建議,可以在一個國家的學校讀書期間去另一個國家交流交換,簡直不要太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