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商務英語 > 行業英語 > 家長鬚知:少兒英語培訓學習常識

家長鬚知:少兒英語培訓學習常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現階段英語輔導已經成為很多孩子從小就要面對的,少兒英語培訓市場火爆異常,因為各位家長都瞭解英語的重要性,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有的孩子不是特別喜歡英語,大部分與啟蒙時期不科學或不適合孩子的學習和引導方式有關。以下是少兒英語啟蒙過程中最常見的問題,希望能給家長們帶來幫助。

家長鬚知:少兒英語培訓學習常識

理念篇

Q1. 英語啟蒙,應從哪兒開始?

答:英語啟蒙,聽力是基礎,是培養孩子英語綜合能力的關鍵,這就好比蓋房子打地基,地基不打好,房子就造不好,足見聽力輸入的重要性。聽力輸入(俗稱磨耳朵),一方面來源於兒歌、繪本、動畫等各類音訊的反覆播放;另一方面還來源於原版繪本的親子共讀,父母大聲朗讀的過程,也是孩子聆聽吸收的過程。對於不排斥英語的孩子,可以從聽開始,“聽”+“讀”一同進行,2歲以後可以接觸動畫;而中文優勢明顯的孩子,如果“聽”不足以提起興趣,可以嘗試從動畫開始(2歲以後),熟悉動畫情節後,轉成音訊給孩子聽,補上“聽”這一課,同時,選擇感興趣的繪本親子共讀,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的閱讀能力逐步提升,慢慢過渡到自主閱讀。

Q2. 應如何協調中文與英語的關係?

答:母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對中國孩子來說,中文的主導地位不可動搖。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重要性自然無法與母語相提並論。鼓勵、提倡儘早接觸英語,並非要以英語取代母語,而是希望孩子們能夠感受到不同語言的美感,在享受故事、享受閱讀的過程中,逐漸掌握兩種語言,由此站在更高的臺階上,通過多樣化的語言看到更為廣闊的世界。現實中的確有一些家庭為了讓孩子學好英語,不惜以捨棄中文學習為代價,這樣的極端做法不可取。兩種資源的使用應保持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兩種語言的學習都能兼顧。在啟蒙初期,父母主導選擇時,可以按照中英各半的比例調配資源,形成學習習慣後,孩子的自行做主階段,不求每天的學習量都要嚴格對等,只要中長期保持均衡即可。

Q3. 是否需要學習語法?

答:在本書第二章中曾經談到,成人學習語言與兒童習得語言有著本質的區別,成人更多關注規則——“為什麼是這樣?”而兒童則只關注結果——“它是怎樣的?”母語習得過程也是如此。咿呀學語階段,父母只告訴我們正確的表達是什麼,小學階段老師才會教授為什麼這樣表達。因此,學齡前兒童無須刻意學習語法。這裡說的不學習並非指不接觸語法,而是說不要將啟蒙資源當語法教材來學習。事實上,語法滲透在英語啟蒙的每一個環節、每一種資源當中,原版繪本、分級讀物、橋樑書、動畫語言,每一個句子都體現著語法,一般過去時、現在完成時、主從複合句、倒裝句……輸入量大、吸收較好的孩子,憑語感自然輸出的語言,大部分都能符合語法規則,比如雨停了,孩子們會直接反應“The rain stopped”,不會想到“The rain stops”或者“The rain is stopping”。想想有一次看到月牙兒,脫口而出:“The cresent is shining in the sky,but it only shines at night. It looks like a banana.”三個句子使用了現在進行時和一般現在時兩個時態,並非他懂得兩種時態的區別,而是他從未聽過It looks like/looked like這樣的表達,It looks like是輸入原版資源的過程中自動“載入”在大腦裡的。所以,啟蒙階段只要儘可能多地讓孩子感受地道的表達,進階階段可在閱讀的同時簡要介紹一下語法規則,譬如句子“Away she went”,可以告訴孩子這是個倒裝句,away提前到句首,意思等同於“She went away”,不過倒裝後句子會生動很多,這樣解釋,孩子會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Q4. “三明治英語”要緊嗎?

答:首先,父母要杜絕“三明治英語”,如果不清楚或不確定整句英語怎麼說,直接說單詞。與其指著小狗說“這是dog”,不如直接說“dog”。其次,英語啟蒙也是詞彙、句式積累的過程,父母現在只知道“這是dog”,孩子只知道“dog”,沒關係,堅持閱讀,很快就會知道“It’s a dog,It’s a white dog”,孩子的成長速度比父母還快。最後,在父母未輸入三明治英語的前提下,孩子的三明治表達,是為思維受限於語言,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待聽力詞彙積累充分,口語詞彙也就上了一個臺階。

閱讀篇

Q5. 分級讀物能否取代繪本用於啟蒙?

答:0—6歲孩童為吸收性心智(Absorbent Mind),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從周圍的環境裡吸收大量的資訊,因此,輸入的語言質量至關重要,輸入什麼樣的語言、語言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從營養上來說,分級讀物較之原版繪本還有較大差距,這正是提倡用繪本而不是分級讀物來啟蒙的原因。學齡前兒童的英語啟蒙首選原版繪本,待孩子進入自主閱讀階段再新增分級讀物。當然,如果父母不具備帶孩子閱讀的能力或者無法騰出足夠時間開展親子共讀,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從分級讀物入手,慢慢再轉入橋樑書和繪本的閱讀。

Q6. 媽媽口語不好,能否不做親子閱讀,而是隻陪著寶寶看書聽音訊?

答:研究表明,如果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聽一盤錄音帶或者看一段視訊,裡面是一種新語言,嬰兒就會得到充足的資訊並學會分辨這種新語言中的語音(在某些情況下,嬰兒也能通過錄音帶或者視訊學習,但是這要比跟真人學習花費更多的時間)。通俗來說,寶寶單純聽音訊也能學習,但效果是媽媽講述的十分之一。親子閱讀重在親子,以培養英語閱讀的愉悅感為目的,正音的任務可以交給共讀後的磨耳朵來完成,所以只要媽媽能開口,不妨做好閱讀前的準備工作,試著親自給孩子朗讀。

Q7. 對於中文佔優勢、排斥英語的孩子,如何邁出英語閱讀的第一步?

答:只學了中文而未經英語啟蒙的孩子,一般在2歲左右開始表現出在中文方面的優勢,對陌生的英語不容易接受,初期對語言的適應感培養是前提,父母可以從兩方面切入:一是聽力適應。選擇孩子喜歡的兒歌音訊,特別是與他喜歡的中文兒歌同曲調的英語兒歌音訊,諸如If You’re Happy,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New Year等,從這些兒歌擴充套件到其他兒歌,適應語言後再過渡到閱讀。如果孩子不接受純音訊,也可以考慮《語感啟蒙》、Baby Signing Time等手語視訊或動畫片,重複播放數次後,轉成音訊給孩子聽。二是閱讀強化。選擇孩子喜歡的主題、造型有趣、文字簡單的繪本,譬如翻翻書、洞洞書、觸控書等,讓孩子慢慢接受並喜歡。總之,中文佔優勢後的英語啟蒙要花費更多心思,父母要更為耐心和細緻,給孩子一段適應期,不能急功近利,孩子表現好時,要及時給予正面鼓勵。孩子表現出抗拒,也許不喜歡的只是某一類資源,不能簡單歸結於不喜歡英語,不要輕易放棄,堅定執著,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資源為止。

Q8. 孩子讀完繪本,喜歡自己瞎編單詞,媽媽該怎麼迴應?

答:英語學習,鼓勵為主。孩子有任何主動輸出的意願,尤其是這種創造性的輸出,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如“這表達可真有創意”“這個用詞好妙啊”等。想想1歲8個月時,迷上了給家人取英文名,說媽媽叫Cocomart,爸爸叫Cocobart,外婆叫Cocowight,奶奶叫Coconice,還中英文混改。每次有新的“創作”,我們都積極鼓勵,這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欲”。從最初無厘頭的改編,到兒歌的改編,到22個月時能巧妙地改編繪本段落,再到3歲時能用英語講故事,這與正向激勵的作用密不可分。

Q9. 孩子英語表達錯誤,要不要指出?

答:先予以肯定,表揚的同時複述孩子的話,複述時將正確的說法不留痕跡地表達出來。譬如孩子說:“Look! There are so many sheeps on the grass!”針對這裡“sheeps”的錯誤,媽媽可以回答:“Great!There are so many sheep on the grass!”孩子往往會跟著重複,正確的表達就印在他的腦子裡了。因此,有表達錯誤可以指出,但需在維護孩子表達熱情和積極性的基礎上策略、藝術地指出。

Q10. 在英譯中三遍之後,孩子還是不接受純英語怎麼辦?

答:正常來說,只要是情節難度符合孩子認知的繪本,翻譯三遍之後再聽音訊不存在情節理解上的困難,如果孩子仍要求翻譯,說明孩子還比較排斥純英語,這種情況下,可以試著減少翻譯的量,比如挑關鍵詞翻譯、難句翻譯或個別生詞翻譯,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慢慢過渡到不翻譯。為了進一步強化孩子大腦中具體情境與英語之間的對應關係,除了加大閱讀的重複量之外,還應藉助音訊磨耳朵來進一步強化。

Q11. 附帶CD的繪本,應該給孩子先看繪本還是先聽音訊?

答:從音訊切入還是繪本切入,取決於孩子的聽力水平。對於聽力水平較高、能夠裸聽音訊的孩子,兩種方式切入皆可;而聽力水平一般的孩子,需要先借助繪本熟悉故事情節,在情境對應、理解文字的基礎上聽音訊(跟聽),效果會比較好。當然,形式新穎的音訊(例如演唱版音訊、孩子特別感興趣的富含擬聲詞的音訊等)除外,可以試著先裸聽,再進入到繪本閱讀。

Q12. 富含擬聲詞、押韻句式的繪本,朗讀時是否需要翻譯?

答:擬聲詞、押韻詞一類的繪本比較特殊,閱讀時不建議提供翻譯。對於擬聲詞,可以在讀英語的同時,用表演的方式表現出來,像繪本Duck on a Bike,裡面提到的每種動物的叫聲,都可以模仿;而押韻句式,朗讀時需要一氣呵成,停頓下來翻譯會破壞文字的韻律感與美感。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讀完後,就個別單詞進行解釋。在Dr. Seuss的作品裡,有許多是為了押韻而造的生詞,單詞本身無任何意義,他的作品更無須翻譯。

Q13. 哪些繪本該買原版,哪些繪本該買引進版?

答:在擁有一定原版繪本量的前提下,有兩類繪本可以考慮購買引進版:一是非英語國家出版的原版,像日本、韓國、德國這些國家的作品;二是價格特別昂貴的原版,可以選擇購買引進版,同時搜尋原版的音訊和動畫,在看完引進版理解故事情節後,拷貝給孩子聽和看。其他繪本收原版還是引進版,由父母視家庭藏書的語言結構靈活選擇。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有兩類繪本只適合購買原版:一是文字押韻類繪本,這類繪本經翻譯後少了許多韻味,遠不及原版讀起來暢快;二是文字遊戲類繪本,以英語文字為載體擴充套件的幽默故事,引進版會比較晦澀。

Q14. 看繪本是否要背下來?

答:繪本閱讀不以背誦為目的,孩子理解了故事情節、理解了語言與情境的對應關係、知曉了當這種情境再現時可使用的語言就可以了,跟讀、背誦都應以孩子意願為前提,不應勉強,尊重孩子的興趣,才能長久保持對英語的熱情。當然,有些性格外向的孩子或處於模仿敏感期的孩子,會主動跟讀、模仿和背誦,享受“我能讀”“我能說”的成就感,譬如想想,學會的句子喜歡說出來,學會的兒歌喜歡唱出來,這就另當別論了。

Q15. 孩子以前看書一晚上要讀五六本,現在閱讀量下降了,怎麼辦?

答:孩子閱讀有階段性,不只看繪本,聽音訊也是如此。閱讀量下降明顯,通常媽媽要反思一下提供的資源,是不是資源太難使孩子產生了畏難情緒?還是所選資源沒跟上孩子興趣?還是太久沒更換資源?如果不存在以上問題,那就是週期性的閱讀低潮,不妨給孩子一點時間,自由放鬆一下心情。此外,不必刻意追求閱讀的“量”,“質”更為重要,隨著讀物難度的上升、篇幅的加長以及閱讀過程中交流討論的需要,閱讀量下降也在情理之中,高質量地讀一兩本書遠勝過低質量讀五六本。

Q16. 相同書名不同作者的版本,是否有一併收入的必要?

答:很多童話、民間故事都有多個版本,不同作者對故事內容或多或少做了改編,表現手法有差異,結局也不盡相同,而不同插畫家的畫風更是迥異。在我收入的諸多作品中,有不少同書名的原版、同書名的原版+引進版,甚至書名不同但故事情節相似的原版,例如Henny Penny與Chicken Licken,Henny Penny的結局為動物們均淪為狐狸的美餐,而在Chicken Licken中,危難時刻峰迴路轉,動物們逃回了家中,打算狠睡一覺壓驚,過後再去尋找國王,這樣的結局讓人如釋重負,而且文字表達各異,同時,閱讀時並無重複累贅之感,熟悉的劇情能帶給孩子安全感,不同的繪畫風格也能帶給孩子不同的藝術美感,因此,可適當有選擇性地收入。

Q17. 孩子什麼年齡適合開始精讀?

答:於0—6歲的孩子而言,精讀與泛讀是孩子自主選擇的結果,完全以興趣為前提,只有喜歡的書籍才可能精讀,所以不存在父母按照書目來劃分精讀、泛讀的必要性。4歲之前,鑑於重複期的存在,翻閱的書籍大都能精讀,少則十幾次,多則上百次,有些書籍甚至能喜歡長達數年之久;而4歲之後,只有極少數特別喜歡的書籍才會反覆閱讀。因此,0—4歲孩子閱讀習慣以精讀為主,所以在精讀基礎上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適當擴充套件,加大泛讀量,以擴大知識廣度;4歲以後,孩子閱讀習慣將轉到以泛讀為主,不願重複,這時候父母應該在泛讀基礎上再根據孩子興趣及時推薦一部分經典作品,適度增加精讀量,以提高知識深度。

Q18. 對於4歲以上啟蒙的孩子,應如何選擇書籍?

答:晚啟蒙的孩子,第一要務是讓孩子對英語產生興趣,選書時興趣放首位。一般來說,幽默搞笑類、懸念故事類作品會比較受歡迎。幽默類諸如Mo Willams的An Elephant and Piggie Book系列,Jez Alborough的Fix it Duck,Captain Duck,Hit the Ball Duck等,Keiko Kasza的The Wolf ’s Chicken Stew,My Lucky Day,The Rat and the Tiger,Don’t Laugh,Joe! 等,都很受孩子歡迎,連大人看了都要捧腹;懸念故事類諸如P. D. Eastman做插畫的A Fish Out of Water,Paul Galdone改編的The Turtle and the Monkey,The Monkey and the Crocodile,Janet Stevens的Tops & Bottoms等,都很吸引孩子。通過這些書發現孩子的興趣點,再逐步擴大閱讀的範圍。不少媽媽擔心,語言難度合適的書籍吸引力不夠,吸引力大的書籍難度又太高,其實,只要閱讀過程中及時進行中文翻譯,就不必糾結於語言難度。有一次度假,我在給想想念慶子的Don’t Laugh,Joe!以及Arlene Mosel的Tikki Tikki Tembo時引來5個孩子圍觀,他們的年齡4—8歲不等,都還沒學過英語。兩本書文字都不少,唸的時候一句英語一句中文,5個孩子卻聽得興致勃勃,意猶未盡。第二天閱讀時間還沒到,5個孩子就已經在坐等了。所以說,可以藉助翻譯的形式,弱化語言的難度,擴大資源的可讀範圍。

Q19. 孩子喜歡英語童謠,該如何從童謠進入到繪本的閱讀?

答:不少媽媽有此困惑,孩子喜歡英語童謠,喜歡了很長時間,能唱也愛跳,卻不知如何跨出閱讀的第一步。從聽/唱童謠到繪本閱讀,能在這中間起橋樑作用的讀物當屬童謠書和帶有演唱版音訊的繪本。Iona Opie編著的My Very First Mother Goose,Usborne出版的Nursery Rhymes,這類帶CD的童謠書,能吸引孩子從關注歌曲的韻律到關注畫面;而帶有演唱版音訊的繪本(例如JY Books、Child’s Play的童謠洞洞書),則能利用歌曲美好的音韻和律動,直接將孩子帶入閱讀的世界。

Q20. 孩子能夠自主閱讀了,還需要親子閱讀嗎?

答:親子閱讀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閱讀能力,親子陪伴、感受溫暖、交流心靈才是親子閱讀的根本,而孩子對父母陪伴的渴望,並不因具備了自主閱讀的能力而減少,明白了閱讀的初衷與定位,也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要孩子願意,讀到孩子成年又何妨?

視聽篇

Q21. 聽音訊有用嗎?孩子好像並沒聽進去。

答:孩子的耳朵比成人想象的敏感得多,別看他每天若無其事地忙活著自己的事情,耳朵像是沒在音訊上,其實都在心裡。想想小時候我也曾以為他聽不進去,直到看見他10個多月時突然聽到語感啟蒙主題曲Kinderpower時的反應。當時他正歪著身子準備跨進他的小跑車,突然聽到這段歌曲,瞬間石化,曲畢才“甦醒”過來,重放了10遍,他呆呆地站了十幾分鍾,一動不動,那畫面至今令我感動。所以就音訊而言,父母要放低評價標準,只要孩子不明確表示不想聽,就預設為他在接受,持之以恆,必有收效。

Q22. 音訊可否當背景音播放?

答:啟蒙初期,孩童尚未養成聽音訊磨耳朵的習慣,父母的引導往往都是在他玩玩具或塗鴉時見縫插針地當背景音播放,這個過程不宜過長,最長控制在一年,孩子適應音訊後,要儘快找到他感興趣的資源,“驅使”他主動聽,並藉助繪本、動畫等可對應情境的資源,幫助孩子理解語言,培養“有意識地聽、情境對應地聽”的習慣。

Q23. 播放音訊/動畫是否要求整個專輯全部看/聽完再換下一個?

答:試聽資源以專輯/季為單位播放最為簡單,如果孩子喜歡的是音訊、動畫的人物或風格,會很容易接受整個專輯,但如果孩子喜歡的只是某個主題或場景,那就需要將專輯/季分解成最小單位,以孩子喜歡或日常生活中正在經歷的主題和場景為線索,將其他相關主題的動畫也檢索出來,靈活使用。因此,多種方式結合使用最為有效。

Q24. 美式發音的孩子,適合使用英式發音的資源嗎?

答:兩種發音規則雖有區別,用詞也有差異,但孩童早年多聽不同的音對他的聽音辨音、發音敏感度、掌握一門新語言不僅無害,反而有益。想想從小發美音,對Leap Frog,Dora the Explorer等美語資源如飢似渴,同時一些英音節目(如BBC Children)、音訊動畫(如Thomas and Friends,Peppa Pig,Fun With Phonics)也照樣聽得津津有味。美音並不影響他對英音的理解,今天他念heard帶捲舌,明天不帶,也許後天又回來了呢!即使不回來也不影響交流,所以不必刻意區分這兩種發音,其韻律節奏是相通的,只選其一而錯失其他很可惜。

Q25. 聽音訊、看動畫時,父母是否要跟讀、複述給孩子聽?

答:與繪本的親子閱讀不同,音訊、視訊資源在使用時,不太建議父母過多介入。除了特定時期、特定目的的音訊、視訊學習(譬如練習拼讀),都應聽從孩子的喜好。性格外向、喜歡跟讀的孩子,父母不用要求也會很自然地跟讀;不愛跟讀的孩子,也不必勉強,不跟讀、不復述、不打擾,只是靜靜地陪伴孩子聽/看,待音訊、視訊播放結束後,在孩子有興趣的前提下,選取部分兒歌進行朗讀、研讀歌詞、演唱等形式的互動,或選取部分動畫研究字幕、配音、劇場表演等,以加深孩子對劇情的理解。只要持續加大優質音訊、視訊的輸入,跨過靜默期,終將迎來轟轟烈烈的輸出。

Q26. 有些語速較快的原版電影,孩子顯然看不懂,卻看得津津有味、每日必看,這對啟蒙有作用嗎?

答:只要孩子感興趣的資源,大人不必糾結於孩子是否看懂、吸收了多少,這些看似無效的輸入其實對孩子英語水平的提高有很多幫助,即使沒完全看懂,多次重複後,再看其他難度稍低的資源也會覺得很簡單。

Q27. 磨耳朵的資源是否需要分類?還是兒歌童謠、繪本故事等統統存在一個U盤裡一起聽?

答:磨耳朵資源的存放建議分門別類存在不同U盤內,以便於孩子快速、準確找到自己想聽的音訊曲目。U盤上要使用不同顏色的貼紙,或寫上代表類別的標識文字,幫助自己和孩子進行區分。當然,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提升,U盤內的資源可以進行適當的整合,以資料夾形式區別不同型別資源。

Q28. 分級讀物的音訊應如何使用?

答:分級讀物定位為親子閱讀向自主閱讀過渡的練習素材,其音訊也應該圍繞這一目的來使用。為了更好地鼓勵孩子嘗試拼讀,將單詞“讀”出來,在使用時,應先讓孩子朗讀一遍書本,再對照書本聽音訊,通過對比標準發音,將拼錯的單詞圈出來,反覆聽音訊,直至發音準確。

Q29. 選擇動畫是否需要考慮字幕?

答:選擇動畫時,字幕是一個重要考量。目前市面有三種原版動畫:無字幕動畫、英語字幕動畫以及中文字幕動畫。一般情況下,首選無字幕動畫,避免文字對聽覺、視覺的干擾,使孩子能專注於畫面以及人物對話的聲音,這和親子閱讀時要重點關注圖畫,儘量不讓孩子關注文字是一個道理。如果孩子還不識字,那麼英語字幕、中文字幕影響都不大。但如果孩子已經認識一些文字,則要儘量將字幕隱藏起來,否則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文字上,相當於在練習速讀,對英語學習沒有很大幫助。當然,有兩種情況比較特殊,應另當別論。一是開始識字的孩子。對識字階段的孩子來說,帶字幕的動畫是不錯的選擇。二是英語啟蒙比較晚的孩子。如果孩子的英語聽力以及畫面理解能力跟不上,很容易產生牴觸情緒。字幕能幫助孩子理解劇情,降低動畫的語言難度,但建議只看一遍字幕,看完後父母可以帶孩子回顧一下劇情,第二遍起要隱藏字幕,這樣才能更好地鍛鍊孩子的英語聽說能力。

Q30. 音訊、視訊資源使用時,父母是否需要翻譯?

答:媽媽們在面對音訊、視訊資源時容易焦慮,總擔心孩子聽不懂、看不懂,心裡很沒底,不像原版繪本的親子閱讀,每個小細節盡在掌握之中。其實大可不必憂慮,孩子願意接受某一類資源,說明或多或少都能理解一部分情節,父母可以選擇在資源使用前或使用後介紹故事的大意,加深孩子對故事情節的認識。至於音訊、動畫中的具體句子和單個詞語,並不要求孩子都能精確掌握,只要確保一定的重複量,孩子能從上下文中悟出句意,並帶來整體的輸出。

Q31. 每天聽音訊是不是有一個最佳的時間段?

答:聽音訊的時段與生活作息息息相關,父母可以根據家庭實際情況靈活掌握,清晨、固定的休息時間都適合用來磨耳朵。不過,有三種情境不太建議使用:一是上學、放學路上。專注於音訊會使孩子忽略交通狀況,影響人身安全,加上外界人聲嘈雜,要聽清聲音勢必要提高音量,長此以往會損壞孩子聽力。二是睡前。睡前聽音訊,要麼很專注,大腦處於亢奮狀態,影響睡眠;要麼能催眠,磨耳朵的效果可想而知。三是用餐時。多項研究表明,用餐時視覺、聽覺的注意力轉移,會干擾大腦中樞接受飽足資訊,容易攝取過量,而且一心兩用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不利於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英語的重要性已然不言而喻,不少家長的教育意識已經與日俱增。 但是據調查顯示,在中小學階段,英語是最讓人頭疼的科目之一。所以英語的學習任重而道遠,如果你的孩子也有這樣的問題,可以來網挑選最合適的課程,幫助各位家長解決孩子學習英語上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