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考試 > 英國留學的三種能力培養 你具備幾項?

英國留學的三種能力培養 你具備幾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7W 次

“去貴族化”的留學,推動了大衆教育的普及性,弱化了國內精英教育的壟斷性。但問題也接踵而來,在“大波轟”的留學潮中,有些人開始將國內的學習習慣、教育觀念延續到國外。學術文化的浸染,纔是英國留學的本質和境界。

英國留學的三種能力培養 你具備幾項?

本週末,很榮幸,人民大學國際本碩連讀項目班邀請我在2017年的校內活動做演講。

近年來,中國出國留學市場慢慢走下了“高大上”的神壇,“平民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這裏面有兩股從“高”向“低”的潮流。

其中一股潮流是隨着中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留學不再僅僅是高收入家庭的身份象徵,中產、甚至普通家庭的“購買力”也已經達到了留學的資金要求。

另一股潮流是“寬進嚴出”的錄取標準,使得高分羣體的比重相對下降,而中等或中下等成績的學生開始進入留學人羣。

“留洋鍍金”的神聖感似乎正在減弱,而“去貴族化”的留學,其實推動了大衆教育的普及性,弱化了國內精英教育的壟斷性。

當然,問題也接踵而來,在“大波轟”的留學潮中,有些人開始將國內的學習習慣、教育觀念延續到國外,對他們而言,留學只不過實現了國內向國外的位移!

這樣的留學最終變成了旅遊項目。

兩千五百年前,平民孔子進修“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培養貴族氣質,這實際上是教育的核心效用。

而今天的英國留學又有什麼用呢?按我的解讀,是國際化氣質的習得,包括英語能力、思辨能力和演講能力。

國際化的文質彬彬來源於英語文化語境的談吐和思維方式。

1

英語能力就好像海歸的“標配”,也是社會對海歸的最低期望值——到英國呆了些年月,與老外交流總該不成問題了吧?

當前去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三分之二是讀碩士學位,而英國大學的學制規定,大部分碩士專業課程是一年期的。指望在這一年內把英文學好,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有時能聽到一些去面試的“海歸”,操着一口蹩腳的英語,總給人一種錯覺:“你是去英國留過學的嗎?”

殘酷的現實是,中國留英學生中的相當一部分,就是這個“德行”,連海歸自己有時都大好意思。也不能完全怪用人單位“有眼不識金鑲玉”,因爲我們體現出來的竟然連“金玉其外”都沒有。

中國體制內英語教與學方面欠的債,也不是短期內可以還清的。中國學生上至“985”,下至“三本”,英語能力的綜合素養非常有限。

普遍意義上說,國內英語培訓機構更像是中國現行教育體制的課外延伸,一切以“機經”、應考爲培訓重點,造就了一個個世界級高分!

耐人尋味的是,如此體制培訓出的留學生,在國外學習、生活、工作所遇到的最大挑戰,依然是英語。

國內預科形式的培訓開展很多年了,目的與國外大學或教育機構的預科是一樣的,都是模擬未來學位課程的教學模式,通過近似實戰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環境,讓學生儘快適應國外的學習進度和文化氛圍。

其核心目的,就是加強中國學生的英語能力。

英語學習訓練如果不早動手,很可能造成學生入讀碩士階段出現對英語環境的不適應,而一年學習結束後,回到國內,又會遭遇英語的退步。

很多工作崗位的晉升條件就是英語,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企業中高層管理職位等等,但由於工作性質和環境的限制,往往沒有太多說英語的機會。

很多人拼命地抽時間報班學英語,但這種碎片式的訓練,收效微乎其微。

這樣看來,留學英國前的英語歷練反而是最重要的時期。

2

滿足於應試能力的分數,使中國人最終沉浸在“奇技淫巧”之中,不僅膚淺,而且後患無窮。其中思辨意識的缺失是最致命的。

國內很多出國留學項目的招生對象都是高中畢業生,這個年齡段的中國學生——特別是一直在體制內學習的孩子們,從普遍意義上講,其實還應該算是“低齡”,他們對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和方式仍然是似懂非懂。

由此能看出國內在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階段存在的深層次的問題。

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學生浸染在單選題、多選題的訓練中,而潛移默化地把思維固定在一個很小的圈子裏。

到了英國大學裏,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用半瓶水來分析英國人,更容易理解。通常,我們更注意瓶子中有水的部分,而英國人則更關注沒水、空空的部分。

換句話說,英國人的觀察角度往往先從事物的負面切入,然後再進入正面的部分,正負相權衡,才能做出定性判斷。

英國人這種略帶悲觀色彩的思辨意識,是深入骨髓的。

在英國,學生要通過大量閱讀,從不同角度觀察、讀解、分析,然後得出結論,成績才能過關,這樣才能得到學位。

推而廣之,給定的答案不正像老師、家長和社會爲我們鋪設的、按部就班的發展路徑嗎?而生活中哪裏有那麼多現成的答案可選呢?自己的選擇、選擇的勇氣真的很重要。

應試教育留給我們的,更多是思想的懶惰,而表面上又給外人留下刻苦攻讀的正面印象。努力的結果往往還是技術層面的,至於興趣愛好、人生目標等更重要的問題,卻被長時間封鎖了,代之以“長大就知道了”、“慢慢就明白了”等敷衍了事的答案。

3

英美國家的人很早就接受演講的訓練,而國內口頭演講或演示一般沒有專門訓練。

不過班裏總會培養出幾個有語言天賦的演講家,在一些特殊場合背誦班主任精心打磨、“歌功頌德”的稿子,給活動助興、討領導歡心。

因此,在英國留學時,中國同學最頭疼的恰恰是小組討論(group discussion)和演示(presentation)。

課上的小組都是隨機產生的,儘管老師們不認識誰是中國人、誰是加拿大人,但把東西方的同學混搭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每個組各自推舉一個組長(group leader或team leader),主要負責收集大家對某話題的見解,製作PPT,還要承受上臺做演示的壓力。

組長每次輪換,“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都要硬着頭皮上。咱們中國人一般會拿着稿子上臺,背臺詞一樣去完成任務。

場面上,經常聽到“嗯”、“啊”、“那個”等中式連接語,引來善意的竊笑,感同身受,很像在國內上英語課。

要是深究的話,英國留學時課堂訓練的做演示(presentation),正是今後安身立命的技能,無論是求職、談判,還是業務交流、國際會議,都需要演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