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沒有基礎怎樣學習英語

沒有基礎怎樣學習英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8K 次

每個人在還沒有英語基礎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一套學習英語的方法或者體會。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沒有基礎怎樣學習英語,供大家參閱!

沒有基礎怎樣學習英語
  零基礎學習英語的方法

本人習“語”多年,和大多數有志青年一樣,期間飽受折磨。好在經過上千個日日夜夜的努力,也算修得一點正果,能講一口還算流利的口語。除此之外,本人還善於總結。下面我就將自己積累的一點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分享。

學好英語的關鍵是什麼?很多人說要刻苦,有毅力,持之以恆...都沒錯,但這只是表面,更深層的原因是興趣,因爲只有興趣才能做爲內部動力驅使你堅持下去。如何才能產生興趣?是規律,是方法,只有在學習當中找到規律,找到技巧,你纔會覺得興致盎然。這和打遊戲機是一個道理。

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只教語言,不教方法。其實英語教學的關健不是手把手地教學生這個單詞是什麼意思,那個詞組要如何應用,更重要的是要在母語和英語中找到銜接,讓學生掌握這種語言之間轉換的技巧,等他們掌握了這種規律,自然而然,不需要你再去教新的語彙,他們也能順暢地走下去了。

學一門外語永遠不能忽視母語對你的思維定式的影響。其實中國人學外語最大的困難不在於詞彙量的多少,語法是否精準,也不在乎你的發音到底有多純正,而是我們經常提到的“Chinese English”。爲什麼會產生Chinese English? 主要原因就在於對不同的語言來說,他們看問題的角度,組織語言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同樣一個意思,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說法,如果我們還是按照母語的習慣進行生搬硬套,無疑會產生中國式英語這樣的問題。也許有人會強調,學英語時一定要忘掉母語,能忘掉當然最好,但問題是,你忘得掉嗎?This is something in your blood. 就象你吃了幾十年的饅頭米飯,讓你一日三餐突然改吃麪包或意大利麪,你能受得了嗎?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這個現實,既要儘可能多地營造純英語的環境,也要研究在母語和英語之間是否有某些必然的聯繫可供借鑑,這樣,即使你在日常運用中仍然不自覺地用母語來思考,但還是能夠很快地找到捷徑,在母語和英語之間實現快速地、正確地的轉換,用得多了,久而久之,不需要轉換你也可以用英語自由表達了。

好,鋪墊了這麼多,現在開始進入正題。

英語口語與漢語之間最大的差別是什麼? 我認爲有三點:一、形象化;二、直截了當;三、簡潔明瞭

  零基礎如何學習英語

先說第一點,形象化。這其中又分兩點來討論,

第一是以形象化的語言來表達具體或抽象的意思。所謂形象化的語言就是指能夠具體表達動作的動詞等,如put, take, get, give, come, go等等。口語較好的人都知道這些單詞的重要性,幾乎每次說話都要用得到,而且可以和很多小品詞( on, up, off等等)搭配產生不同的意思。

舉例來說, go這個詞的基本意思是“去或走”的意思,但可以用來表達很多抽象的含義:

We’re both going after the same job. 我們兩人都在申請同一份工作。

在漢語中,我們用的是申請、競爭、應聘這樣比較正式的語言,但英語口語中用go after來表達,字面直譯就是“我們兩人都跟在這份工作的後面”,比較形象。

再舉個例子:

How does that song go? 那首歌是怎麼唱的?

漢語中我們很直接地用唱這個詞,是從人的角度來考慮,而英語口語中則用go這個詞來表達這首歌是“如何進行”的意思,是從歌曲的角度出發來表達同樣的意思。

同樣的例子大量存在,請大家仔細體會以下例句中中英文表達的差別:

1. Most of my salary goes on the rent. 我的大部分收入都交了房租了。

2. There aren’t enough chairs to go around. 這些椅子不夠坐的(有人沒椅子可坐)

3. A car goes with the job. 這份工作是配車的。

4. Does this jacket go with this skirt? 這件夾克配這條裙子嗎?

5. Two pizzas to go. 兩個匹薩,帶走。

6. Does the hotel take credit card? 這個賓館可以涮卡嗎?

7. Take 5 from 12 and you’ll get 7. 12減去5等於7.

8. OK, I take it all back! 好吧,我收回我說的話。

9. That song takes me back 30 years. 那首歌讓我回想起了30年以前。

10. The manager took $10 off the bill 經理給讓了10塊錢。

11. Please give me a hand. 請幫個忙。

12. You got me! 你把我問住了

13. I put myself entirely in your hands. 我聽你的。

是不是感覺以上的表達都很形象?所以,如果我們能在口語表達中多嘗試用此類形象化的詞語表達抽象的內容,我們就會省掉很多力氣去尋找那些正式的語彙。

形象化的第二方面體現在,“用介詞來表達抽象的意思”。我們最常見的例句就是:

Who is the lady in white? 那個穿白衣服的女士是誰?

在這裏我們即看不到穿這個動詞,也看不到衣服這個詞,只用最關鍵表示空間的in和表達顏色的white兩個最簡單的詞就表達了這樣一個約定俗成的含義,這也符合了我說的英語口語的第三個特點:簡潔明瞭。稍後會詳細論述。

請看以下的實例,想想同樣的意思你會怎麼說,你會發現這些介詞能夠代替我們在漢語中的很多動詞甚至是整個句子:

1. I read the newspaper over breakfast. (我邊吃早飯邊看報紙。)

2. You can reach me at 6609823. (你打電話6609823就能找到我。)

3. Sure, I'll just sit next to the transexual from purchasing. (好的,我就坐在採購部的那個變性人旁邊。)

4. You remember her from my birthday party two years ago?(還記得她嗎?兩年前參加過我的生日派對。)

5. I was having a little chat with Bonnie, and guess what? She happened to bring up who was behind the total head-shaving idea. (我剛和Bonnie聊過了,你猜怎麼着?她碰巧告訴我是誰給她出的這個剃光頭的主意。)

6. Listen, since we're on the subject...(聽着,既然我們談到了這個話題…)

7. I got really hot in my pants, so I took them off. But they must have shrunk from the sweat, or my legs expanded from the heat. I can't get them back on!(這條褲子太熱,於是我就把它脫了。沒想到的是,要麼是因爲出汗以後褲子縮水了,要麼是我的腿受熱膨脹了。我再也穿不回去了!)

8. A month into our marriage, he started to beat me.(結婚一個月後,他開始打我)

9. Paul knows we’re onto him.(鮑比知道我們在嘀咕他)

10. At the end, you choked on a cookie.(到後來,你被一個曲奇餅卡住了)

11. Some people are just into appearances.(有些人只看外表)

12. You're still into Monica.(你始終對莫妮卡念念不忘)

13. Daniel Meade, you’re the only one in this room who was born into his job.(丹尼爾,你是這個房間裏唯一一個生來就得到這份工作的人)(指繼承他父親的工作)

14. Are you serious? After what you and Daniel have been through?(真的嗎?你和丹尼爾經歷了那麼多?)

15. He’s staying with me through the weekend.(他整個週末都會陪着我)

以上例句都是從原版的英文電影摘出來的,絕對是生活中的語言。與漢語做一下對比,這樣的表達是不是更形象?

  零基礎英語口語學習技巧

目前我們的大學英語教育是有缺陷的。學一種語言,交流是目的,而不是語言本身。我們往往把英語僅僅當做一門知識在學,從小學到大,到最後,還是不會說英語。其實練習口語也是有技巧的。

有沒有機會在美國生存、發展下去,關鍵是要看有沒有機會去表達自己,和別人交流。如果你學的是啞巴英語,到了美國你將十分困難。

語言的交流與掌握大量的詞彙、句型、語法是兩回事。就語言本身的知識來說,我們已經過關了。我們缺少的就是在交流中來運用英語,只有在交流中我們才能與對方進行思維密碼的相互破譯。同樣的話在不同的語言交流環境中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我建議要把我們學習的目標收縮,把追求大而廣的英語知識轉化爲追求一種定量性的技巧,我認爲有6種技巧,是美國人和美國人之間交流的關鍵性東西,如果我們能掌握這6種技巧,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國人的思維,從而學好口語。

第一,如何用英文簡單界定一個東西的技巧。

美國人和美國人交談80%是想告訴對方這個事物是什麼。我們的課本儘管詞彙難度不斷加深,但思維邏輯結構卻只停留在一個水平上。中國人常說Where is the book(這本書在哪兒)?很少有人說What is a book(書是什麼)?而美國的小學生就開始問:What is the book?這種Where is the book只是思維的描述階段。但是我想連大學生也很難回答What is a book?因爲中國傳統英語教學模式沒有教會學生表達思想的技巧。

第二,如果已經學會界定,但理解還有偏差,那就要訓練How to explain things in different ways(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同一事物)。

一種表達式對方不懂,美國人會尋找另一種表達式最終讓對方明白。因爲事物就一個,但表達它的語言符號可能會很多。這就要多做替換練習。傳統的教學方法也做替換練習,但這種替換不是真替換,只是語言層面的替換,而不是思維層面的替換。比如,I love you(我愛你)。按我們教學的替換方法就把you換成her,my mother等,這種替換和小學生練描紅沒有什麼區別。這種替換沒有對智力構成挑戰,沒有啓動思維。這種替換句子的基本結構沒變,我聽不懂I love you,肯定也聽不懂I love her。如果替換爲I want to kiss you,I want to hug you,I will show my heart to you等,或者給對方講電影《泰坦尼克》,告訴對方那就是愛,這樣一來對方可能就明白了。這才叫真正的替換。也就是說用一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意思,或者一個表達式對方聽不清楚,舉一個簡單易懂的例子來表達,直到對方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學會美國人怎樣描述東西。

從描述上來講,由於中美的文化不同會產生很大的差異。我們描述東西無外乎把它放在時間和空間兩個座標上去描述。美國人對空間的描述總是由內及外,由裏及表。而中國人正好相反。從時間上來說,中國人是按自然的時間順序來描述。我們描述一個東西突然停住時,往往最後說的那個地方是最重要的。美國人在時間的描述上先把最重要的東西說出來,然後再說陪襯的東西。只有發生悲劇性的事件,美國人才在前面加上鋪墊。這就是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時間描述上的巨大差別。

第四,要學會使用重要的美國習語。

不容易學、易造成理解困惑的東西就是“習語”。比如北京人說蓋了帽兒了,外國人很難理解,這就是習語。所以和美國人交流時,能適當地運用美國習語,他馬上就會覺得很親切,也很愛和你交流。那麼什麼是習語?就是每個單詞你都認識,但把它們組合在一起,你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

第五,學會兩種語言的傳譯能力。

這是衡量口語水平的一個最重要標準。因爲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我們天生就有自己的母語。很多人都認爲學好外語必須丟掉自己的母語,這是不對的。

第六,要有猜測能力。

爲什麼美國人和美國人、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交流很少產生歧義?就是因爲他們之間能“猜測”。我們的教學不提倡“猜測”。但我覺得猜測對學好美國口語很重要。在交流中,有一個詞你沒有聽懂,你不可能馬上去查字典,這時候就需要猜測來架起一座橋樑來彌補這個缺口,否則交流就會中斷。

中國人學習口語講究背誦,背句型、背語調,結果就是很多人講口語的時候講着講着眼就開始向上翻,實際上是在記憶中尋找曾經背過的東西。如果他要是能猜測的話,我想也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

以上就是我所說的學會用美國人思維方式的6個技巧。中國學生如果能做到這6點,用較短的時間肯定能學好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