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翻譯 > 論翻譯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論翻譯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24K 次

摘 要: 通過總結現實生活和翻譯實踐中的種種文化現象,表明跨文化因素在促進雙方溝通思想方面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而強調人們在掌握翻譯理論的同時應注意瞭解各地的環境、風俗、宗教和歷史文化。

論翻譯中的跨文化交際因素

關鍵詞: 翻譯;文化;交際;跨文化交際因素

Abstract : By summing up every kinds of culture phenomena in the real life and t 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inquires into the role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actors on t ranslation practice and communication so a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 ,t radition ,history and religion in t ranslation learning.
  
  Key words : t ransl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 ;factor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翻譯是兩種語碼之間的轉換,旨在使目的語讀者能準確的領會原作的精神。在語碼轉換過程中,我們要依靠很多因素,不僅是詞彙的字面意思,而且還有信息發生的環境和情景,等等。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講,我們可以把翻譯理解爲這樣一種過程:它是兩種文化信息間的轉換,而這兩種文化信息間的轉換又是靠語際間的轉換進行的。所以翻譯既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跨文化知識在翻譯過程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翻譯工作者必須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精通跨文化交際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概括說來,在翻譯中出現跨文化交際的因素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環境文化
  環境文化指的是所處地域,自然環境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一種現象或事物採用不同的言語形式來表達。跨文化交際學表明,特定的生長環境使人們養成了特定的思維定勢,多數人類學者,社會學家都認爲一個國家的地理條件在不同程度上對文化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國文化發祥地是黃河流域,氣候屬溫帶,這就使中華民族發展了以農業爲主的經濟, 並養成與其相適應的生活習慣。中國古代人有本末之別,“本”指農業,“末”指商業,
  “重本輕末”根深蒂固。中國人一直尚農輕商,靠土爲生,
  導致國家家庭化,因此發展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不平等的社會關係及嚴格的身份制度,以及制約人們行爲的價值觀念、禮制、禮貌規範等社會規範和獨特的思維方式也就應運而生了。
西方文化發源於希臘神話,而希臘是個島國,在海洋國家中最早的發展了商品經濟,商人住在城裏,發展了與其相適應的與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會組織。他們首先建立了較民主的社會契約社會,因爲他們活動在海上,養成了好“動”的取向,求變,好奇成爲海洋文化的特點,也養成了好“動”的民族性格及與其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及其他制約人們行爲的社會規範。
西方文化發源於希臘神話,而希臘是個島國,在海洋國家中最早的發展了商品經濟,商人住在城裏,發展了與其相適應的與家庭式或家邦式截然相反的社會組織。他們首先建立了較民主的社會契約社會,因爲他們活動在海上,養成了好“動”的取向,求變,好奇成爲海洋文化的特點,也養成了好“動”的民族性格及與其相適應的價值觀念及其他制約人們行爲的社會規範。
southeast”。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東風”象徵“春天, 溫暖”,它使萬物復甦,故有“東風報春”之說,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給人的感覺是“寒冷,令人不愉快”,因此英國人討厭東風,相反“西風”爲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阿拉伯人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廣大地區,長期的沙漠生活鑄就了他們獨特的沙漠文化。阿語中與沙漠生活有關的詞語極其豐富。羊是他們生活所依,阿語中有關羊的名稱很多,駱駝的名稱更是多得驚人,據統計,阿語中的駱駝及與駱駝有關的事物名稱共5644 個。
二、風俗文化
  風俗文化是指貫穿於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個人主義取向的美國人非常崇尚“私有”這個詞。他們擁有私人汽車,私人醫生,私人房間,私人電話,而且與別人交往,在街上行走,排隊買東西都有一個私人區域。他們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安排生活,
  
  無需別人干涉,甚至父母,而且這些私事完全受到法律保護。然而這些屬於美國文化隱私範疇的事情,在中國卻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性”。他們往往受到社會,他人的關切,人們允許涉足他人的生活領域,不僅不爲過,反而天經地義,是關係親密,互相關心的表示。類似“多大歲數了?”
  
  “工資多少?”“天涼了,多穿些衣服”,等等,都是表示對別人的關懷。這種話使人感到溫暖,安全,人情味十足,絕無多事之嫌。因爲這些言語行爲已是羣體取向,重關係的中國文化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對於美國人就是對他們隱私權的侵犯,難怪他們聽了這些話後會不高興。因此,我們翻譯時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將他們改爲英語慣用語。在美國文化中,恭維言語行爲可用來完成諸如“評價”,“欣賞”,“開始談話”等多種功能,同時,它又是建立平等關係的手段。
  
  但中國的恭維言語行爲可能體現在反應方略,使用頻率,所涉及的話題以及協同過程。

三、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部份,它指的是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異。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它們在中國民衆中有着深遠的影響。當有災禍時,人們會期望菩薩保佑;生意興旺時,人們感謝有財神相助;大家相信好人有好報,壞人下地獄。而歐美人多信仰____,認爲世上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伊斯蘭教給阿拉伯語染上了濃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在阿拉伯語中,古蘭經有55 種名稱,安拉有99 個尊名,等等,翻譯者要尤其當心。
  
  在宗教文化方面,有些詞語雖然在漢語英語裏都有對應的詞彙,但由於它們所蘊含的宗教文化信息不同,因此,
  
  在翻譯時必須靈活處理。如“ 龍”與“ dragon”,其表面意義都是一種想象中的爬行動物,但它的文化內涵卻大相徑庭。英語中的“ dragon”是“ 怪物,魔鬼,兇殘”的象徵。然而,在中國,龍代表着吉祥,如意,神聖,高貴,權利。“ 龍”
  
  是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五千年文明史的象徵。因此,中國人常把自己比喻爲“ 龍的傳人”。鑑於龍與dragon 存在着文化信息上的差異,有些帶有龍字的漢語不能譯爲dragon。
  
  如“ 望子成龍”就不能直接譯成“ to hope that one’s sonwill become a dragon”,應意譯爲“ 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become somebody”, “亞洲四小龍”譯成英文時則變成了“fourAsian Tigers”。
四、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是由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澱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歷史淵源使各民族間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氣質和生活方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自成一體。而西方文化主源則是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每個國家的歷史都會給後人帶來無盡的回憶和啓示,這種領悟也反映在語言中。如一些典故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和鮮明的文化個性,只有掌握它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並運用恰當的翻譯方法, 才能貼切的傳達作者的意圖。如“ 三個臭皮匠,抵上一個諸葛亮”, 諸葛亮在中國家喻戶曉,他是智慧的象徵。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因此,翻譯者需採取直譯和增譯相結合的方式,該句應譯爲“ Three cobblers with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 Liang the master mind. ”
  
  與中國豐富的成語和歷史典故一樣,西方也蘊藏着大量的歷史文化瑰寶。《聖經》中被收入辭典的典故就有700多條。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有些人物和事件本身已成了典故。例如有這樣一句話:“Many took to gambling and got inover their heads borrowing from Shylocks to pay their debts”,
  
  作者援引莎劇《威尼斯商人》中的猶太高利貸者Shylock 作爲典故,來喻指那些債臺高築的賭徒不得不借高利貸還債,
  
  在這句話中Shylock 再也不是《威尼斯商人》中那個具體的人,而是泛指那些斤斤計較的高利貸者,如果不瞭解這個典故,就不可能很好的翻譯。
參考文獻:
  
  [ 1 ]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 .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德春,孫汝建. 社會心理學[M] .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2.
  
  [3 ]張若蘭. 英漢習語的特點及其文化差異[J ] . 西安: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 , (6) :90 - 92.
  
  [ 4 ]陳光祥. 可譯性與可譯度[J ] . 外語研究,2003 , (3) :57 -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