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淺析《推銷員之死》中的現實主義元素

淺析《推銷員之死》中的現實主義元素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01K 次

  摘 要: 《推銷員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著名的代表作,被稱爲是“美國戲劇的良心”。本文從人物塑造、語言特色以及舞臺設計等方面分析了這部戲劇的現實主義特色和悲劇特點,對劇中的現實主義元素進行了歸納和分析,試圖從新的角度來解讀這部經典戲劇帶給我們的藝術魅力和強烈震撼。

淺析《推銷員之死》中的現實主義元素

  關鍵詞: 推銷員之死;現實主義;表現;元素

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在194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之後,就產生了轟動性的效應,受到了美國以及世界戲劇界和文學評論界的廣泛關注。這部被稱爲是象徵着“美國夢的破滅”的現代戲劇,不僅成功地向我們展示了西方悲劇的特色,還帶有極強的現實主義特色。主人公威利・羅曼堅信資本主義發家致富的夢想,卻最終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這種強烈的悲劇性,讓我們以一種客觀、冷靜的視角重新觀察和審視了美國社會,似乎同主人公一起經歷了從夢想的堅守到利慾薰心、直到最後夢想破滅的過程。

作品之所以能夠給人們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除了有比較完整的結構、情節、心理描寫的主線,以及夢幻的意識流表現手法的運用之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作品中有很多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作品從人物塑造、語言和舞臺設計上都融入了許多現實元素,給觀衆一種真實感,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的、真實的美國人,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美國社會,而那些夢幻的心理表現,反而襯托出了這部悲劇的現實幻滅感,使得現實主義元素更加突顯出來,給人更強烈的情感體驗和心靈震撼。

  一、人物塑造上體現出的現實主義元素

主人公威利這個形象本身,就具有很強的現實感,他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國推銷員,從事着現實而普通的工作。他沒有傳統西方悲劇中主人公的高尚和高大,也沒有機會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因爲他本身的地位就不高,他更不會有那些英雄人物和偉人的遠大理想和情懷,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夠賺到些錢,並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另眼相看,也希望自己的兩個二子能夠得到殷實、富裕的生活。這樣一個簡單的夢想,這樣一個簡單的小人物,讓這部西方式的悲劇與觀衆以及每一個社會的普通成員無限地接近,也讓觀衆們能夠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現實感,並對威利的經歷和心理變化感同身受。作者賦予主人公人物的這些現實主義元素,正是這部作品能夠以小見大,並能夠迅速抓住觀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戲劇的開頭,威利提着沉重的箱子走上舞臺,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普通工作者的疲憊。生活的重負、經濟的壓力,是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主題,人人都在爲金錢而努力和奔波,只有聚集了財富,纔有可能獲得幸福的生活,威利正是在這樣的負擔和壓力之下,一步步走向了夢想的破碎和絕望的邊緣。而我們身邊又有多少個這樣的威利,他們在掙扎着、幻想着,也許正在努力,也許正在壓力中面臨崩潰。

  二、人物的語言表現上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特色

《推銷員之死》這部戲劇沒有太複雜和曲折的情節,情節的展開主要是以威利的語言和一系列的動作來展現的。威利的語言簡單、樸實,是一個普通小人物最爲普通的生活獨白和寫照,“別擔心,我回來了”,這樣一個平凡人物的開場,既熟悉又帶着一絲生活的磨礪和辛酸,“我累得要死,我幹不了了,琳達,我幹不下去了。”工作的疲勞和生活的疲憊已經把威利的“美國夢”摧殘得傷痕累累了,而這樣樸實的語言卻恰恰充滿了張力,也充分展現了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力量。

體現威利美國夢的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希望受到他人的喜愛和認可。威利最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大家喜歡你,你就不會倒黴。”這是他的人生信條,簡單、現實而質樸,他也經常這樣教育自己的兒子。威利甚至還會把自己的一切不順利和厄運都歸結到這一點上,那就是自己的壞運氣和挫折都是因爲自己沒有讓別人喜歡自己。這種對人際關係的過分依賴,也體現了作者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利益和人緣無疑是一個商人重要的砝碼,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在經濟關係的制約下,人際關係的一種無奈。

  三、在舞臺設計上實現了現實主義元素與意識流表現手法的融合

純現實主義的舞臺設計手法,當然不能完全展現出這部現代西方戲劇的特色,因此,作者巧妙地將意識流和表現主義的現代藝術手法運用到了舞臺設計中,運用“閃回”的方式向我們真實再現了威利的往事與過去,並讓觀衆一起與威利在現在與過去、現實與幻想中穿梭和轉換,給觀衆帶來一種超越舞臺本身的立體體驗,同時,也更加細膩地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彌補了舞臺表現對人物心理刻畫的不足。這樣一種表現方式,不但沒有削弱這部戲劇的現實感,反而更加突出了其現實主義特色,也使主題更爲深刻。

總之,在超現實主義與意識流等理念充斥着當代戲劇界的時候,《推銷員之死》卻運用了超強的現實主義表現方式給我展現了一個既平凡又深刻的社會主題。現實主義強烈的震撼效果,給我們帶來了不尋常的心靈體驗,也給這部作品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任生名著.西方現代悲劇論稿[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2] 朱狄著.當代西方美學[M]. 人民出版社, 1984

[3] 朱新福. 現實、幻想、回憶――談《推銷員之死》的表現手法[J]. 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04)

[4] 江永霞. 現實的夢境――《推銷員之死》的悲劇感悟[J]. 巢湖學院學報. 2004(02)

[5] 史立英,張潤. 折射美國社會文化的多棱鏡――《推銷員之死》[J]. 邢臺學院學報. 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