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有關書信的別稱

有關書信的別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5K 次

古代,信件是不稱‘信”的,它有着種種代稱。在古代書籍、詩詞歌賦中就有很多關於書信的不同稱謂。
   書 它是古代對信件的一般最常見的稱詞。如杜甫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中的“書”是指信。再如我們常說的“手書”即親筆信。
    簡 在漢代以前,沒有紙,通信時把信的內容刻在或寫在木片或竹片上。引申爲信件,如“書簡”、“小簡”。
    箋 本指精美的紙張,供題寫詩、詞和寫信等用,如“花箋”、“錦箋”。一般信紙也叫箋,如“便箋”、“手箋”即指信。
    札 原爲寫字的小木片,《古詩十九首》中“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等。這裏“札”即爲書信之稱。
    牘 原也爲寫字之木片,《漢書·昌邑哀王傳》:“筆,持牘趨謁。”故後書稱公文爲“文牘”。
    素 古爲白色的絹,用絹帛書寫信,通常長一尺,稱用短箋爲“尺素”,如陸機《文賦》:“函綿邈於尺素”,這裏的“尺素”皆爲信件的代稱。
    以上都是用寫信的材料、方式來作爲信件的代稱。此外,古時的信件還有一些別名。
    函 指封套,相當於現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稱爲一函。《三國志·魏·劉曄傳》:“(曹操)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引申爲信件。又如“便函”、“來函”。
   緘 指用來捆綁器物的繩索,而用繩索的目的是將器物密封或封口,書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緘來代稱書信。宋王禹偁《回襄陽周奉禮》:“兩月勞君寄兩緘。”“緘札”和“緘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繩索將寫好字的木片、絲帛捆紮起來,表明是密封好的書信。唐李商隱《春雨》:“玉璫緘札何由達,萬里雲羅一雁飛。”明張羽《懷友》:“攜賞邈難期,庶望遺緘素。”
    翰 本義是指鳥羽。古時曾用羽毛爲筆,故用“翰”代稱筆,“翰墨”就是筆墨,“翰池”就是筆硯。寫信要用筆,因此用與此相關的字詞和“翰”構成雙音節詞來代稱書信,“華翰” 是取“華”美觀、精華、有文采之義,用來表示對別人書信的敬稱。唐劉禹錫《謝竇相公啓》:“每奉華翰,賜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貫。”
   帖 古代寫在帛上的信就叫“帖”,如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的雜帖,就是文字簡單情義雋永的書信。
啓 作爲信件的別稱,表示陳述之意:與開啓的“啓”有區別。舊時書札亦稱”書啓”。
 雙鯉 指用兩塊雕刻有鯉魚圖案用來放書信的木盒,也就是書信的封套,代稱書信。唐劉禹錫《途中送崔司業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也有稱爲雙魚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馬何時到,雙魚會早傳。”因此“雙鯉”“鯉魚”、“魚素”、“魚雁”等也是書信的別名。
鴻雁 它在文學作品中常被比作書信。其典出《漢書·蘇武傳》:“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由此還引出“北海雁書”、“鴻雁傳書”等書信別稱詞,有雁足、雁帛、雁書等。
尺牘  古代官府規定,民間只准用一尺長的材質來寫信,於是,人們在“牘”“素”“紙”等名稱的前面加上了一個“尺”字,更加形象來稱呼書信,充分展示了書信的時代特色,如尺牘、尺素、尺紙、尺書、尺翰等。唐張九齡《當途界寄裴宣州》有句:“委曲風波事,難爲尺素傳”;《宋書·沈璞傳》有句:“復裁少字,宣志於璞,聊因尺紙,使卿等具知厥心。”
書筒 指盛書信的郵筒,也用來代指書信。宋趙蕃《呈季承》:“但恐衡陽無過雁,書筒不至費人思。”
朵雲 箋上的一種五朵雲的花紋,文人常用有這種圖案的箋紙寫信,後來就用朵雲作爲對別人書信的敬稱。宋汪洋《回謝王參議啓》有句:“尚稷尺牘之馳,先拜朵雲之賜。”
鸞箋 —宋時蜀地善之十色彩箋,箋上隱然有花木麟彎圖案,因此書信別稱爲“鸞箋”。
八行書 舊時豎立式信箋,多用紅線劃分八行,故有此別稱。
隨着漢語雙音詞的大量出現,人們將原來表示書信的單音節詞兩兩組合,合成一個詞來指代書信,意思並沒有發生變化,如簡書、簡札、簡帖、書牘、書札、帛書等。唐李商隱《爲舉人獻韓郎中琮啓》中雲:“仰瞻幾閣,伏待簡書”;《漢書·蘇建傳》中雲:“(常惠)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有關書信的別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