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英美文學,作爲以英語爲載體的文科課程,承載的內涵涉及文化、社會、心理、哲學等各個層面。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相關論文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篇1

探討英美文學教學設計

摘要:英美文學教學是英語專業學生進行文學作品賞析的重要課程,對於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子與貧兒》是馬克・吐溫以英國流傳的《王子和侍從》作爲素材創作的一部小說,講述了貧苦兒童湯姆和富貴王子愛德華交換社會地位之後的奇遇的童話式故事,具有十分深刻的現實意義。單從作品本身的語言結構來講,具有十分深遠的教育意義。本文旨在對《王子與貧兒》在英美文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王子與貧兒》 英美文學 教學設計

引言

《王子與貧兒》的原型是一個英國古老的童話故事,將兩個身份完全不同的人進行身份對調之後,發生了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馬克・吐溫藉助這樣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心中對主流社會的批判。馬克・吐溫創作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利用幽默的語言將自己的觀點闡述出來,展示自己的批判精神,《王子與貧兒》這部作品對他的創作方式就是一種很好的闡釋,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會捧腹大笑,但是笑過之後也會對其中的深刻含義進行思考。

一、英美文學的教育的重要性

英美文學教育是當前高校教育過程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在英美文學教育過程中,各種文學作品是重要的教材,通過對各種英美文學作品進行閱讀和分析,可以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學以及文化的瞭解,在英美文學教育過程中,應該要對各種英美文學作品進行利用,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學的精髓,提升文學素養,培養文學底蘊。

與此同時,英美文學教育也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基本語言能力與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同時能增加對西方文化的瞭解,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落實到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主要有幾個方面的作用。

第一,能夠引導學生對作品的創作者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一個作家的成就,不僅在於他的文學作品,更在於他的經歷以及創作成就。

第二,通過對作品的語言特色、作者的寫作風格的介紹,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中的寫作手法和詞語詞彙運用特色,可以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學作品的鑑賞能力,能夠明白英美文學創作的規律。第三,通過對具體的作品的教育,能夠讓學生對作品的主題思想以及表達的深層次含義有一個認知。由此可見,加強英美文學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王子與貧兒》背景的教學設計

馬克・吐溫是美國文壇上的一個代表人物,具有多重身份,是小說家、著名演說家、傑出作家,也是一名著名的記者。

馬克・吐溫的文學創作之路與他的人生軌跡有很大的關係,十二歲時由於父親去世,迫於生計,他只好輟學開始到工廠當小工,爲了維持生計,他換過很多工作,做過密西西比河的領航員、礦工,也當過新聞記者,在從事新聞行業的時候,漸漸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寫作,於是開始創作一些有趣的小品,從而開始自己的寫作生涯。他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有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從內容上講,主要是對各種社會現象以及人性的醜惡進行批判;從風格上講,幽默與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正是由於寫作風格比較獨特,因此他成爲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且一些主要作品都已經有了中文譯本。對他的作品進行閱讀和分析可以發現,從美國最初的資本主義形成一直到發展成爲帝國主義的過程中,都有馬克・吐溫的作品一路陪伴。由於經歷得較多,他的創作也逐漸從輕快的筆調轉化爲辛辣的諷刺,再到悲觀厭世。

前期創作中,馬克・吐溫的作品以辛辣諷刺居多,而後期的作品語言比較激烈,因此他的作品成爲很好的英美文學教學素材,在我國很多高校的英美文學課程中,都可以見到他的文學作品。

《王子與貧兒》是馬克・吐溫創作中期的作品,在他的文學創作生涯中,可以算作是過渡作品,採用童話諷刺的形式,對美國的資產主義社會進行了十分猛烈的抨擊,這部作品在美國文學領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文學地位,與他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有同樣的現實意義。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對人物性格的描寫十分深刻,對人的審美已經達到了一種爐火純青的地步,尤其是對兒童的心理的刻畫,十分生動形象,是真正做到了從兒童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看待社會,將人性中的矛盾、複雜描寫得十分到位。

《王子與貧兒》這部作品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個是兩個主人公的錯位,讓他們與原來根本不屬於自己的現實環境發生了碰撞,在這種陌生的環境中,總會鬧出很多笑話,展現人物的固執、善良以及人性中的矛盾性和複雜性;另一個是通過對人物形象在身份錯位之後的環境中的心理狀態進行描繪,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與勞動人民在生活上以及人性上的對立狀態,塑造了豐滿的人物形象。

三、小說《王子與貧兒》教學課堂設計

(一)主題思想設計

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對讀者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作者用一種藝術的方式將生活中的瑣碎以及各種現象展現出來,爲現實披上了文學的衣裳。馬克・吐溫非常善於使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尤其是對各種社會的醜惡現象進行描述時,這種誇張手法的應用,會給讀者帶來更大的衝擊力。

在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的誇張的表現手法,對小說的主旨就是一種很好的展示。馬克・吐溫對以湯姆的父親爲代表的底層社會的愚昧無知和貪婪殘暴進行了深刻的描寫,湯姆一出生就沒有得到過任何關愛,唯一得到的就是父親的打罵以及壓榨,雖然有好心的牧師一直循循善誘這個可憐的孩童,但是他的父親卻一次次地將他引到另一條完全相反的道路上,這種矛盾的生活使得湯姆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發生了改變,人性中的自私以及貪婪在湯姆父親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無恥和殘暴的行徑背後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觀察和諷刺,這種誇張的背後也隱藏了底層人民的無奈,作者雖然也會同情底層人民的生活,但對於他們的狹隘以及貪婪心理的批判更爲嚴重一些。此外,作者對資產階級的昏庸無能也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儘管亨利八世是英國曆史名望較高的君主,但是外界對他的質疑和批判依舊很多,昏庸和無能成爲這位國王全文的標籤。

作爲統治者,其愚昧無知的態度使他喪失了對國家的觀察和統治能力,統治者對自己所管理的國家沒有充分的瞭解就盲目地進行管理,是作者極力批判的一個方面。誇張的手法在這部小說中隨處可見,尤其在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的時候誇張手法更加明顯,馬克・吐溫利用這種方式對喪失自己的人格、理智和良知的行爲進行了控訴,對於底層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示同情,更對愚昧的統治者進行批判。這些現象在美國社會中十分平常,馬克・吐溫不願意看到但是又不得不接受現實。

(二)創作語言風格賞析

在馬克・吐溫的創作過程中,幽默以及辛辣諷刺是兩大特點。在這部小說中,這兩種語言形式也有所應用,愛德華與湯姆的人生軌跡的對比,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諷刺,當兩個身份互換之後,在生活中所出現的各種鬧劇,隱藏了一種深深的悲哀。作爲一個貧苦兒童,湯姆過夠了窮人的生活,他一直都渴望自己可以過上王子一樣的生活,但是成了王子之後,他在奢華和浮誇的生活中調整自己,以便能夠儘快進入角色。

一個普通人能夠順利地成爲一個國家的繼承人,這無疑是對傳統的貴族觀念的一種巨大諷刺,這是作者對傳統的出身觀念的一種否定。在描述的過程中,作者使用的誇張的表達手法,將這種諷刺加強,給人帶來更多哲學的思考。愛德華在與湯姆交換身份之後,走入底層社會中,他切身體會到底層人民生活的疾苦,作者使用了極爲誇張的語言對他進入底層社會之後的生活進行了描繪,所以當愛德華在嚐遍了人間疾苦之後,還是希望可以迴歸到貴族生活中,即使是曾經的貴族亨利也僅僅是用一種玩笑的態度來看待這位落難的公子王孫。

這種黑色幽默的語言表達方式,道出了作者的重要思想,其實在平行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區別,人與人之所以會有區別,在思想上會有不同的想法,是因爲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

(三)人物形象分析

湯姆和愛德華是這部小說中的兩個主人公,湯姆作爲一名小乞丐,完全代表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他和家人住在垃圾大院,以乞討、偷盜爲生,和王子同一天出生,長得幾乎一模一樣。湯姆一直希望可以過上王子的生活,當最開始與王子互換身份被囚禁在王宮時,他感受到一種莫名的束縛和壓力,因此想要恢復自由,但是後來漸漸習慣了王子的生活,他的行爲表明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對上層社會的一種嚮往。

愛德華作爲一個含着金湯勺出生的王子,一直深處王宮,非常向往外面的精彩世界,也希望可以嘗試一下自由的生活,於是和湯姆互換身份,在平常的生活中飽嘗了人間疾苦,親眼看到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老百姓的艱難生活,這一切讓他爲自己當初的決定感到後悔不已。

結語

《王子與貧兒》是馬克・吐溫中期的一部代表作品,從本文的分析可知,這部作品中的主旨的體現於作者使用的文學創作方式有關,作者獨特的黑色幽默的表達方式,將主題刻畫得十分深刻,這部作品因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我國英美文學教學中一直都是重要的教學素材,可以加深學生對英美文學的認知。語

參考文獻

[1] 李向紅.用童話揭示歷史 用歷史寄託現實――讀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的《王子與乞丐》有感[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2).

[2] 張麗.淺析馬克・吐溫《王子與貧兒》的結構藝術[J]. 時代文學(雙月版). 2006(02).

[3] 範川鳳.馬克・吐溫的幽默語言藝術[J]. 邏輯與語言學習. 1994(03).

[4] 周玲.馬克・吐溫對美國現實的批判及其影響[J]. 海外英語. 2010(06).

[5] 邵旭東.國內馬克・吐溫研究述評[J]. 外國文學研究. 1984(04).

  英美文學相關論文篇2

淺論英美文學教育

摘要:在當代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英語教育中的英美文學教育顯得尤爲重要。英美文學的學習對於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認識等具有深遠意義。本文對英美文學教學的可行性、必要性、作用及我們應如何加強英美文學教育進行闡述,旨在加強英美文學教育,促進對英語語言的學習,加強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英美文學;必要性;人文素質;價值觀

隨着時代的前進,現代社會已發展成一個環境複雜並且文化多元的社會。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英美文學從其發展來看,經歷了複雜而長期的過程。文學是以語言文學爲工具的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是對人生經歷與體驗的文化體現。文學作品隱含了對人生百態的思考、價值取向的意識形態。人們通過閱讀英美文學作品、瞭解西方、習俗、宗教等方面的知識,從而瞭解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目前我國各高校開展了英美文學課程,在教學方面對學生進行英美文化方面的教育。英美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及重要意義。有利於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語言的學習、認知功能和藝術價值的提高。

一、可行性

首先,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爲英美文學教育提供了條件。隨着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英語,面向世界。英語的學習也已經深入到我國教育的各個階段。目前,大學生的英語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閱讀範圍擴大,詞彙量明顯增加。因而具有文化底蘊的英語語言學習顯得尤爲重要。許多學生希望在學校中開展英美文學的教育,不少學校已經開始了各種形式的英美文學選修課,並且受到大多數喜愛英語、熱愛文學的學生的歡迎。因此英美文學教育具有可行性。

其次,師資力量的不斷增強使英美文學教育有了切實保障。據我們所知,近些年大學英語教育的師資力量具有很大提升。每年各高校招收大量的英語教師,並且對英語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大部分教師都是研究生學歷,還有博士學歷的,其中很多教師的主攻方向是英美文學方向。因此英美文學教學的教育具有可行性。

二、必要性

首先,英美文學教育在英語專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老師辛辛苦苦的教,學生刻苦的學,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是還是有很多學生在學習英語上很費力,許多學生髮音不準確,譯義不準確等各種毛病凸現出來。這種現象是由於長期以來學校注重以語言形式的教學,只注重語音語法詞彙的教學,卻忽視了對學生興趣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因此,我們必須重視英美文學教育,加強英美文學教育在英語教育中的比重,擴大英美文學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作用。

其次,英美文學教育對於語言的掌握有很大影響。目前,在英語學習中許多學生在背單詞時往往是死記硬背,不僅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而英美文學是一個很好的工具,文學語言源於生活,語言樸實,易於理解。英美文學作品中包含了大量的詞彙,學生可以擴大詞彙量,並且能體會具體的語境,這樣就容易提高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並且在英語作品和電影中發音純正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絕佳材料。有利於英語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實施英美文學教育具有必要性。

三、英美文學教學的作用

首先,英美文學教學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成爲困擾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一問題的出現很大一方面是由於在英語教育中缺乏對學生英美文學教育。而文學是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英美文化教育可以給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明瞭道路,起到了引導作用。

其次,任何一部作品都反映出這一作品在怎樣的環境下產生,反映時代背景。

通過學習英美文學學習可以加強我們對於當時社會背景的瞭解;加深對於人物性格特點進行分析和學習;正確地評判某種精神,如批評和讚揚。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例如,馬克思主義的《鍍金時代》,它標誌着浪漫主義時期的終結,是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開端,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人們希望的“黃金時代”化爲泡影,出現的卻是令人失望的“鍍金時代”;19世紀五、六十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勃朗蒂姐妹在她們的作品中以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爲背景苗珊瑚社會底層人民的貧苦生活,從而狠狠地揭露社會現實;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國黑奴悲慘命運的忠實記錄,描述了黑奴們的悲慘遭遇,反映了美國當時黑奴制的嚴重性。我們通過閱讀這些作品或欣賞話劇、電影能充分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對於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培養積極進取的精神,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培養堅強的性格,合理分析事情具有深遠意義。

最後,通過英美文學的學習能過陶冶人的情操,有助於塑造人的品格,在大多數的英美文學中宣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推崇積極向上的精神,提倡助人爲樂的人文情懷,反對個人主義、拜金主義。

學生對於社會的認識還不夠全面,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學生通過這方面知識的學習對他們的德行、品質進行文化薰陶培養,使學生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操,從而培養出特質體美各方面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

四、如何加強英美文學教學

讀經典作品。這裏指的讀經典作品不僅僅是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而最好是讀名家的完整作品。在教學中加設英美文學作品閱讀課,教師通過事先了解並在課堂上對同學進行指導。這樣同學在認認真真讀完一部完整的文學名著後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作品的特色及反應的社會現實,加上老師的指導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老師也應向學生推薦非常著名、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如莎士比亞的很多作品,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瑪格麗特・米切爾的《飄》,湖畔派詩人華茲華斯的《抒情歌謠集》,丹尼爾・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等等許許多多的作品。

在加強英美文學教學中結合其他學科方面的知識也利於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瞭解,擴展視野。例如觀賞英語經典電影,聽西方音樂歌劇,欣賞西方藝術作品,瞭解西方宗教及風俗民情。從而使我們的知識積累增加,在學習中感悟人生價值,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及民族自豪感等。

結束語

以上內容主要講述了進行英美文化教學的可行性、必要性、產生的作用及我們應如何加強英美文學教育。作爲新世紀的學生,祖國的棟樑面臨着各種挑戰,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去學習。英美文學肯定會從中受益匪淺,學習英美文學對於當代學生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有助於我們在學習道路上越走越遠。現在就業形勢如此嚴峻學習它也可以爲以後的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而且文學實際上並不僅僅是一門學科,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世界的一種看法、一種態度、一種認識。加強對英美文學教育至關重要,在其中體會人生價值,培養自我情操,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爲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礎。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文素質人才。英美文化教學是大學英語教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環,我們應好好利用這一門課程。

參考文獻:

[1]常耀信主編: 《美國文學選讀》(上冊),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1:349。

[2]唐祖敏,古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J].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2006(1)。

[3]陳凌,思維差異:外語教學的新探索廣西教育學報,2000(6):32。

[4]楊叔子,人文教育:民族之基,人才之礎―兼談要重視辦好文科[J]中國高等教育,2000(15)。